华中科技大学余东升教授作客我校名师大讲堂
发布时间: 2019-09-26 浏览次数: 997

重科研轻教学,是数十年来世界高校不可否认的存在。这也是上世纪90年代博耶提出“教学学术”的土壤。虽然近十年来大有改观,但各类主流排行榜仍将科研作为高校影响力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。即使是应用型本科院校,申硕、增博依然是学校层面的重中之重。其实,一流大学向来都有一流教学,而被科研遮蔽居多。

21日下午,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、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》常务副主编、国家教学成果奖获得者余东升教授,为与会学员和新进教师做了《通过教学研究 提升教学能力》的主题报告——即 “名师大讲堂”第30讲。

余教授的报告通过“教学学术与教学研究”、“案例:一流本科与一流教学”、“教学研究的四要素”和“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》的学术要求”四个环节,传递了“人人天生都是工程师”、“任何教育都是人文教育”、“没有主动性就没有学习成效”等教育理念。他提出“问题是起点,材料是基础,理论是指导,方法是纽带”的教学研究四要素与科学研究是同形异构,这对提高学员们的教学和研究能力有很高的学习价值。

特别要提到的是,“学生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”和“有多大”是教学研究的基点。为此,余教授介绍了30年前齐克林和甘姆森提出的“本科教育阶段有效教学七项原则”理论——鼓励师生之间建立联系、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、主动学习,给予及时反馈,及时完成作业,对学生给予更高的期待、尊重不同的天分和学习方法。尽管时过境迁,却常用常新,这就是理论的价值。随着00后一代大学生的到来,新的问题便产生于理论与实践的交汇处。

全球工程教育正在发生快速的根本性的变革,基于探究、问题、项目、案例、发现的归纳法教学模式,是新兴的建构主义弥补传统的实证主义工程教育范式一剂良药。2016年MIT提出“培养20年后的工程师”计划,使全体学员体会到一流大学一流教学的实力。

何谓教学学术?简言之,就是对教与学过程的研究,对学生学习进行系统的研究,并将研究成果用于改进教学工作;何为一流本科?一言以蔽之,是为学生发展的“增值”——余东升教授如是说。

(党委宣传部  王超/摄影 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  苗贵松/文  吴邦江/审核)